6月的甘肃陇东灵台,正是麦收时节,到处是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。在梁原乡,整洁的村庄生机盎然,绿树红花掩映着一栋栋崭新的农家小院,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,被和煦的风拂过的一张张朴实的笑脸,勾勒成新农村建设的一幅幅美丽的现实图景。

  红柱青瓦,雕梁画栋,这是梁原乡杜家沟村文化广场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长廊。广场四周,是该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。一条条硬化路,一排排太阳能路灯,见证了该村部分贫困户住新房、奔小康、摘穷帽的时代印记。

  “现在村上新修了垃圾堆放点,柴草堆放点,垃圾桶,卫生方面有了改进,公益性岗位人员从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,两次卫生大扫除,再就是二四六搞保洁,种花种草,柴草堆放有固定地方。” 在采访过程中,杜家沟村民杜银喜高兴地向记者娓娓道来,“现在环境好了,人心情也舒畅了,每天晚上广场上打篮球的,跳舞的,唱秦腔戏的,还有搞直播的,咱老百姓的日子现在好得很。”

  据了解,杜家沟村集中安置区现已建成1300平方米的柴草堆放1处,配套分类式“三筐一桶”15个。新建带顶式垃圾收集仓7座,完成卫生改厕26座,完成街区绿化、堤岸绿化、绿化道路,栽植绿化苗木,种植三叶草、百日草、万寿菊,安装铁艺围栏,清理农户门前三堆,完成危险破旧房屋拆除。旧貌换新颜,那些市民早已习以为常而村民遥不可及的生活镜头,如今随着乡村环境整改治理和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,慢慢的变成了灵台乡村振兴的亮点。

  近年来,甘肃灵台县实施“蓝天、碧水、净土、生态”四大系列工程,对乡村生活垃圾、乡村公路两侧、房前屋后等,展开了全域环境整改治理,同时建立“组保洁、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县处理”的农村里的生活垃圾管理机制,村庄环境整治走上了长效管理道路。一改以前“污水靠蒸发,垃圾靠风刮,室内现代化,室外脏乱差” 的脏乱差模样。

  建设美丽灵台,农村的美丽不能忽略。当下,甘肃灵台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。下一步,灵台县将按照践行绿色发展道路,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要求,全方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,高水平打造生态宜居农村环境。在挖掘乡土文化的同时,也留住记忆和乡愁。

  中午12点过后,梁原乡朱家湾的养牛户开始陆陆续续清理自家认领的牛棚,准备赶牛出去放牧了。

  今年年初,朱家湾村紧扣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培育壮大产业,结合村情实际,按照“种好玉米养好牛,发展苹果和劳务”的发展思路,依托3个养殖小区,全力发展牛产业,牛存栏达到了513头,创建了朱家湾养牛示范村。

  “现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养殖小区让我们这些养牛户养牛实在方便了,以前没地方养,加上人手一少,铡草喂养都很不方便。现在自己认领,统一养殖,比以前好多了。”朱家湾村民李赵忠对记者说道。

  近年来,通过招商引资、项目支持以及帮扶带动,朱家湾村先后建办了灵台县凯发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以及赵家咀、曲阜沟两处分户式肉牛养殖小区,建成了办公用房、青贮坑,配套了揉丝机、大型铡草机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,标准化、规模化养牛基础得到提升。为了充分的发挥该村肉牛养殖的传统优势,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及基础母牛保护补贴等政策利好条件,村上扶持贫困户新购基础母牛68头,架子牛18头,全村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。

  朱家湾村主任赵文虎也是养牛户,他一边清理着牛棚,一边向记者拉起了家常:“政府投资盖牛棚,统一喂养统一放牧,方便得很,我这12头牛,好的时候一年收入四五万元哩。”

  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。为了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,推动现代生态肉牛养殖适度规模发展。灵台县将养殖小区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、扶贫产业开发、农村环境整改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,既带领群众圆了他们的脱贫梦,又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目标。

  梁原乡的东门村,前几年就因为瓜果蔬菜种植,让很多人尝到了甜头。自从成立了合作社之后,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,已经成了该乡助推脱贫攻坚的拳头产业。

  现年42岁的官村村民米连兴,来东门村承包大棚种菜和甜瓜西瓜种植已经好几年了,他正在棚里采摘刚成熟的甜瓜,大棚蔬菜和甜瓜长势喜人,大棚里弥漫着甜瓜成熟散发的香甜气味。

  “以前我在合作社学习种植技术,后来自己承包了三个大棚,种菜种瓜收入比较好,这几年的价格也可以,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不错,我对致富有很大的信心,明年准备继续多承包几个。” 米连兴高兴地说。

  “这大棚就在村里,能学蔬菜种植技术,还能回家照顾孩子和老人,日子越来越有奔头。”东门村贫困户杜虎梅说,自从有了大棚,效益慢慢的变好,很多村民都加入合作社,还有几十名村民愿意走进大棚来打工,当起了“蔬菜工人”。依然在自家田里耕种的村民也都转了脑筋,不再种小麦和玉米,种起了露地菜,扣了温室大棚。

  为了逐步提升全乡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和水平,切实凸显蔬菜主导产业在巩固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,多元化促进致富增收,接下来,梁原乡依托2020年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,在交通便利、水源充沛、土壤肥沃、劳动力充足的付家沟村实施川区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。

  据了解,该项目建成后,可与东门、官村设施蔬菜基地(扶贫车间)有效连结形成“千棚连建”规模,打造成梁原川区蔬菜种植示范带。可引领带动全乡180户群众通过蔬菜产业增加收入,实现乡域内50多名贫困群众就近实现劳务收入30万元以上,实现群众土地流转收入每年7.2万元,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每年6万元以上。(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通讯员 杨刚)